记者 辛圆

11月17日,上海沃兰特航空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与自贡国投签署了VE25-100天行的确认订单,并与自贡交发、自贡航投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推进自贡高等级商用客运eVTOL试飞起降场网络建设项目,首批3个起降点预计年内建成,服务VE25-100的生产试飞。

而刚刚过去的10月,力箭一号遥八运载火箭在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发射升空,将3颗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蓝箭航天朱雀三号遥一运载火箭在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顺利完成首飞任务第一阶段的加注合练及静态点火试验,为今年正式入轨发射和一级回收开展各项准备。

无论是低空经济还是商业航天领域,民间资本以其技术优势、创新能力和灵活的运营机制,在“新蓝海”中展露锋芒,而政策端也在为民营企业进入关键领域开辟道路。

国务院办公厅近期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促进民间投资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到,支持民间资本参与铁路、核电等重点领域项目,并列出民间资本持股比例可在10%以上这一量化指标。措施还提出,引导民间资本有序参与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等领域建设。

随着政策“松绑”,可以预计,在铁路、核电、商业航天等重要领域,民间资本都将“大展拳脚”。

支持民资“入铁入核”

《若干措施》明确,对需报国家审批(核准)的具有一定收益的铁路、核电、水电、跨省跨区直流输电通道、油气管道、进口液化天然气接收和储运设施、供水等领域项目,应专项论证民间资本参与的可行性,并在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申请书)中专项说明。鼓励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并结合项目实际、民营企业参与意愿、有关政策要求等确定具体项目持股比例。对具备条件的项目,民间资本持股比例可在10%以上。

在上述重点领域中,“民资入铁”的历史较早。

早在2013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改革铁路投融资体制加快推进铁路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向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放开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资源开发性铁路和支线铁路的所有权、经营权,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铁路。

两年后的2015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进一步鼓励和扩大社会资本投资建设铁路的实施意见》,支持社会资本以独资、合资等方式参与铁路建设和运营,并向社会资本开放铁路的所有权和经营权,进一步对“民资入铁”作出政策保障。次年1月,发改委发布首批8个社会资本投资铁路示范项目,其中包括杭绍台高铁、杭温高铁。

2017年9月11日,由复星集团牵头的民营联合体与浙江省政府签署杭绍台高铁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投资合同,首条民营控股高铁正式落地。该项目总投资约450亿元,项目资本金约占总投资的30%。项目合作期34年,其中建设期4年,运营期30年,运营期满后将无偿移交政府方。

2018年6月,浙江省政府与温州民营企业百盛联合集团签署合作协议,由百盛联合集团以51%占比出资控股建设杭温高铁一期(温州至义乌段);国铁集团及地方政府占股49%。

今年1月8日,杭绍台高铁迎来开通运营三周年。开通三年来,杭台高铁客流增势明显,从第一年700万人次,到第二年1800万人次,再到第三年2500万人次,累计客流已达5000万人次。

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陆绍凯此前在经济日报撰文指出,杭绍台高铁、杭温高铁的创新实践,为社会资本投资建设铁路提供了可复制推广的有益经验。未来需进一步深化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推动“民资入铁”行稳致远。

相对而言,“民资入核”的发展较晚,但提速加快。

2020年核准的浙江温州三澳核电一期工程项目,由吉利集团入股2%。2024年8月,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核准江苏徐圩一期工程等5个核电项目,这五个项目的民营企业参股比例首次提高到了10%。

今年以来,“民资入核”的比例得到进一步扩大。国务院新闻办公室8月26日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能源局副局长万劲松介绍,上半年我国有10家民营企业参股了5个核电项目,持股比例都达到10%以上,最高的达到20%。

武汉大学财税与法律研究中心研究员唐大杰指出,民营企业在成本控制、技术创新、市场运营等方面有一定优势,将这些优势带到铁路、核电等重大项目中,可以给项目带来多重助力。

“由于这些重大项目建设周期跨度大,对资金持续性的要求较高,这就需要民营企业有很好的资本运作能力,为项目推进提供资金支持。”唐大杰对界面新闻说。

中国企业联合会特约高级研究员刘兴国对界面新闻表示,对于民资来说,政策支持固然有助推作用,但民企仍需提升多方面能力,包括投资项目评估能力、风控能力以及要素保障与资源整合能力等等。如果不能有效弥合这些短板,参与重大项目投资对民资来说不仅不是机会,反而会对企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战略新兴产业迎来“活水”

除了铁路、核电等传统基础设施向民间资本进一步开放,在以商业航天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也为民资入局提供支持。

《若干措施》提出,在商业航天频率许可、发射审批过程中,一视同仁对待民间投资项目,优化卫星通信业务准入政策。

近期,在商业火箭发射频次加快的同时,商业航天企业IPO(首次公开募股)进程也明显提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星河动力、蓝箭航天、微纳星空等多家企业完成IPO辅导备案。

星河动力成立于2018年,是国内第一家实现火箭量产、高密度发射并实现商业化的民营商业航天企业。蓝箭航天成立于2015年,是国内最早成立的民营商业火箭企业之一。

民营航天企业活跃的背后是政策层面的持续加力。

早在2014年11月,《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就提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意见》明确了民间资本所能够参与的航天领域,不仅要求完善民用遥感卫星数据政策,加强政府采购服务,同时还鼓励民间资本研制、发射和运营商业遥感卫星,提供市场化、专业化服务。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

工业和信息化部今年8月印发《关于优化业务准入促进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组织开展卫星物联网商用试验,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依托低轨卫星物联网星座,为天空、海洋、偏远地区等地面网络无法覆盖的区域,提供广域物联网连接服务”“研究设立新型卫星通信业务,进一步扩大向民营企业开放”等具体举措。

地方层面,界面新闻记者发现,今年以来多地发布相关文件,支持民营企业在商业航天领域“发光发热”。

例如四川省4月21日审议通过的《四川省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5—2030年)》明确提出,鼓励具备条件的省内大企业、 大集团投资商业航天领域。支持国内商业航天头部企业来川落地发展。鼓励商业航天中小企业申报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 企业和独角兽企业。

8月19日,广东省发布的《广东省推动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2025—2028年)》提到,支持企业在粤发展卫星网络、星座建设,鼓励各地市加大对卫星星座建设的支持和投入。

北京市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对界面新闻表示,发展商业航天已成为未来竞争航天产业的重要赛道,国内相应产业的进一步布局建设势在必行。央地层面的扶持政策将为民企在商业航天领域的发展提供保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创新技术的应用,从而促进商业航天实现更多的技术突破。

“在鼓励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商业航天等新兴产业的同时,需要警惕新泡沫的出现,维护市场的稳健运行。”王鹏表示,商业航天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容易受到市场热点和投机行为的影响。为此政府需要加强监管,防范市场出现泡沫,保持市场的稳定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