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十周年节点到来,拼多多的经营模式正在显露新一重逻辑。
近日,拼多多公布了截至9月30日的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受持续扩大的补贴政策和生态投入影响,公司本季度营收1083亿元,同比增长9%,尽管低于前两年高速扩张时期的增速,但符合公司管理层“以长期建设换取短期承压”的战略表述。
公司称,本季度的增速放缓在预期之内,主要原因在于补贴规模扩大、农业和产业带项目投入上升,以及物流与供应链方面的优惠政策继续扩张。
这与拼多多即将面临新十年发展命题紧密相关。过去十年,中国电商行业经历了移动互联网红利、直播电商崛起与供给侧数字化的多重周期。在这期间,从“三人拼团”起家的拼多多保持了一个罕见的单点专注:持续围绕“电商主业”迭代产品、补贴和供应链效率。
面向未来,这家公司在供给侧持续投入“千亿扶持”、在消费者侧强化“分布式AI”带来的服务体验,以及在玩法和产品端不断尝试创新,试图构建一个稳定的日常消费基础设施,同时保留不时的小惊喜。
这是拼多多当下践行的“Costco+Disney”长期愿景——既把实惠做到极致,也把购物变成一种轻量的娱乐体验,这将从根本上利于其在新一轮消费周期中保持主流电商地位。
从“拼”到“体验”:产品创新塑造长周期黏性
拼多多最初的增长依托于“拼团”逻辑,而过去十年,它在产品层面的变化远比外界认知更密集。“百亿补贴”、“多多果园”、“多人团”等产品创新,让其平台不只是质价比通道,也成为一种可玩的消费场域。
其中,“多多果园”是典型案例,它把农产品供应链与互动机制打通,使用户在轻度任务中自然完成从种树到收果的消费转换。这类机制的本质,是用玩法降低购物决策门槛,让留存和复购建立在情绪体验之上。
“多人团”则是另一种结构化创新,它强化了社交属性,让平台获得与传统电商不同的裂变效率。这种效率背后,是拼多多对流量成本不断上涨的行业趋势的提前应对,以至于当整个行业越来越依赖付费拉新时,拼多多预备构建了一条低成本、高效率的用户增长曲线。
技术层面,过去两年,拼多多尤为强调的“以人为先”的分布式AI,被视为其内部最重要的体验升级手段之一。
这套系统的核心思想与传统电商的“货驱动”截然不同,它更像是一个围绕用户意图实时响应的动态系统,把消费者每一次点击当作一次独立的决策信号,而不仅是埋在大模型里的权重。
分开来看,在推荐端,这让商品呈现更加贴合当下需求,在交易端,则让用户从找商品变成意图被主动理解。而在售后体系中,这种变化最为外显,社媒上关于拼多多平台售后“响应速度快”“主动介入纠纷”“退款透明且不推诿”的反馈在不断增多,这也成为消费者选择回头的重要原因。
这些细微但持续累积的体验提升,并不是服务团队简单扩容就可以达成,以分布式AI为核心的先进技术与算法的底层支撑,才得以在风控、判责、催办链路上推动系统化升级,重写自动判断、人工兜底的传统机制,改善原有流程的复杂与低效。
回看财报,可以看到这种体验体系带来的底层拉动效应。拼多多2025年前三季度收入突破两千亿,且利润结构更稳,用户消费频次提升成为重要驱动;复购、留存与客单价的改善,直接提升了平台整体经营质量。
对于一个强调成本效率的平台来说,这种由体验推动的经营改善,是行业里极少出现的结构性变化——它证明质价比与好体验是一个长期统一体。当产品创新和技术升级能把体验做到足够有趣、简单、又可满足消费者预期,就能打造高信任心智。
供给侧的长期主义:“千亿扶持”背后的产业链重构
如果说产品创新塑造的是用户侧体验,那么供给侧的“千亿扶持”正是拼多多改善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
这一项目从今年开始呈现规模级扩张:在农业侧,平台对农产品销量的拉动显著,上半年同比增长47%,并促使大量00后加入农货经营;在产业带侧,“新质供给”团队深入书包、羽绒、童装、零食等产业带,通过“减免+扶持”的方式帮助商家提升产品差异化、生产效率和品牌化意识。
根据公司此前发布的《新质供给一周年发展报告》,其平台上95后商家同比增长31%,00后商家同比增长44%,优质SKU数量同比增长超过50%,品牌店铺数量也普遍上升。这些数据变化的本质,是产业带商家突破规模与成本竞争,开始进入以技术、设计、品牌驱动的第二曲线。
在区域消费侧,拼多多通过免除中转费等方式也重新激活了消费。以西部地区为例,在免除物流中转费以后,宠物用品、户外防晒、潮玩周边等商品订单量增长了五成以上,极大地盘活了东西部地区的经济活力。
更关键的是,“千亿扶持”不是简单的补贴分发刺激消费,它本质上是一套从需求端出发倒推供给升级的体系。
正如财报所示,三季度,拼多多在“千亿扶持”框架下向农产品商家推出更具针对性的本地化行动,包括在荆州、商丘、莱阳、安岳、米脂等地进行的“多多好特产”专项。9月丰收季期间,公司投入10亿元补贴、20亿元流量资源包,联合约30万商家上线“多多丰收馆”。
其中,今年山东莱阳的水果产业在出口下滑背景下面临滞销。平台商家利用直播带动销量,同时将多家散户果园整合为统一标准体系,从分选到包装都进行结构化管理。这意味着供应链在更长周期内被重新组织,而这种结构化的供应端正是拼多多提升商品品质的核心。

对于产业带而言,这些政策既缓解价格竞争,也让一些长期依赖代工的地区看到了品牌化转型空间。湖南邵东书包产业在平台数据支持下出现了多个爆款品牌,就是这一变化的缩影。
从这个角度看,“千亿扶持”的最大意义或许并不是当期的GMV贡献,而是建立了一种将需求变化反向传递到生产端的新型供应链逻辑。这种逻辑正在让农产品、产业带商品乃至地域消费结构产生渐进式改变,也为拼多多迈向“Costco+Disney”的长期愿景提供了稳固的供给基础。
下个十年:更成熟的“Costco+Disney”
“回望过去的十年,我们始终立足长远,专注长期价值,持续满足最广大普通人的消费需求,不遗余力地反哺产业生态,引导行业向着更普惠、更开放的方向不断迭代。”在三季度财报发布会上,拼多多集团董事长、联席CEO陈磊的这句话,既是对过往的总结,也指向了这家公司正在形成的长期经营结构。
成立十年之后,拼多多的产品体系、技术能力与供给侧基础都已具备与创业时期不同的规模和深度。管理层所表述的有关于“Costco+Disney”的长期愿景,也不仅仅是一句简单叙述,而越来越趋近于其经营结构的写实。
“Costco”是指极致效率、极致实惠、可持续的供给能力以及长期稳定的成本结构。来自“千亿扶持”的供给侧升级,以及平台持续优化的交易成本,正在构建这种能力,三季度财报的核心数据显示稳定增长也证明了这一点,
“Disney”指向体验层面的创造力,让购物变得轻松、有趣,甚至具有情绪价值。多多果园、拼团机制、互动玩法以及不断迭代的分布式AI服务体系,则是这一方向的实践。拼多多试图用技术降低用户决策负担,用产品增加参与感,用售后体系的快速响应建立信任。
“站在十周年的新起点上,我们将继续坚持消费者导向,专注于电商主业,服务于广大普通人,加快推进产业生态的高质量发展。”拼多多集团执行董事、联席CEO赵佳臻在财报发布时表示。
如果说前十年拼多多解决的是让更多人买得起、买得到,那么未来十年它试图做到的是让更多人买得好、买得简单、买得开心。
这家公司的主业没有变,但主业的内核正在扩容,发展为质价比、好玩、好服务的复合心智;从简单匹配供需,走向倒推重塑供给侧;从推动销量增长,走向推动标准、品牌与产业链升级。
外部环境也在逼迫这种升级。平台竞争加剧、用户增速放缓、流量成本上升,意味着没有任何一家电商可以再单靠补贴或玩法获得长期增长。而拼多多的策略,维持了一种罕见的耐心。
从这个意义上说,拼多多过去十年的核心演化,是逐步搭建起一个从产品玩法到AI系统再到经营结构的完整闭环。这条闭环解释了消费者为何信任低价,也解释了产业链为何出现结构性升级。
“Costco+Disney”因此不只是愿景,而变成了一套可落地、可积累、可衡量的经营方法论。
在竞争周期越来越短、行业叙事频繁变换的当下,这家公司至少给出了一个相对长久的稳定路径:在高速竞争中坚持电商主业,在短线机会中押注长期结构,用一种不逐流行业的方式,构建自己的下一个十年。


发表评论